查看原文
其他

瞪羚报告 | 2.5万个瞪羚企业,何以成为政府和园区招商新宠?

园区荟 2022-05-16



在广袤的“中国经济草原”上,有这样一群体型不大,却又善于奔跑,生存能力强的动物——瞪羚企业。

 

在总理的表述中,瞪羚企业被看做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器,可见这种高成长性企业的魅力。在9月17日由全球INS大会研究院联合经济观察报政研院、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优客工场等机构,发布的以合合信息旗下启信宝提供数据支持的“2019年中国瞪羚企业数据报告”(下称《瞪羚报告》)中,首次对全国25057家瞪羚企业进行了大数据画像。瞪羚企业的数量和质量,直观反映了一个城市和区域的经济活力和内生动力。



然而,虽然高层的产业风向袭来,但在地方政府的招商算盘里,小体量瞪羚企业的培育和引进,似乎依然与政府以往“大招商,招大商”的传统观念产生冲撞。招商的天平,正在偏向哪一边?

 

全球INS大会研究院院长、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谢良兵认为,这些瞪羚企业大数据的背后,体现了地方政府招商观念和心态,都在发生悄然变化。




“大招商,招大商”已经行不通了

在谢良兵看来,这份报告的意义在于,通过大数据画像,勾勒出未来真正代表中国新动能的企业。就在很多地方政府还在热衷于'大招商,招大商'的时候,市场形势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招商观念可能已经行不通了。

 

在经济观察报城市与政府事务研究院院长宋馥李看来,现在上市公司、知名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以及企业家的一举一动,都是社会聚焦的焦点。实际上,大量优秀的、代表中国经济未来动力成长的企业,却被社会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些企业的知名度还不够,头上没有光环,体量与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不可同日而语。但正如总理所说,这些瞪羚企业,是中国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器。

 

从瞪羚企业的分布情况来看,基本与经济发达城市相吻合,却又不尽相同——除了人工智能等被热烈追逐的产业,很多瞪羚企业并不是处在风口行业的。这也反映出地方政府在招商的时候,总是热衷于追逐热概念,追风口,以及招大企业和知名企业,但真正有价值的高成长型企业,却被忽略了。



谢良兵则指出,报告中的数据,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行业分布和企业分布特点,这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时,应该做出哪些改变。比如,在北京和上海的产业规划里,并没有对电子商务这个当时的新生事物留有余地,所以马云被拒绝了。但杭州却因此受益,马云的阿里巴巴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因此,政府在招商时,如果一味追风口、追热点、追大企业,可能会错失很多机会。

 

“大约在十年前,'大招商,招大商'是当时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主旋律,如今世易时移,改变招商重点是顺势而为,也是迫不得已。”宋馥李也认为,以当时的市场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引进一些大型国企央企往往能吸引该产业链的上下游的其他企业,进而促使地方财税与就业的迅猛增长。但这样的“招数”现在已经行不通了,大多数地方政府已无地可批,对企业的财税优惠也没什么优势。




瞪羚企业,是不是地方政府的菜


中国社科院雄安发展研究智库常务理事、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张五明认为,报告统计的两万多家瞪羚企业,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其实都是宝贝。

 

他提到,瞪羚企业还有另一种说法,叫做“规上高新企业”。从“规上高新”这四个字就能看出瞪羚企业的价值。

 


首先,瞪羚企业贡献了更多的纳税。一个城市的上市企业是屈指可数的,仅仅靠上市企业和明星企业,显然是不行的。瞪羚企业的年收入都在5000万元以上,这意味着它每年的纳税至少要在300万元以上,这个数字看似不多,但可能是一个城的最大纳税群体,贡献了更多的纳税。

 

其次,现在地方政府对瞪羚企业的价值越来越重视。前段时间,他看到了某省省委组织部考察各个区县县委书记的考核表。考核表显示,规上高新企业的数量在其整个考核体系里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最后,瞪羚企业作为的高成长性,是政府和园区的定心丸。很多园区特别愿意引进瞪羚企业,虽然这些企业的发展规模还不足以上市,但是由于其高成长性,导致后面追加投资、新建厂房的可能性变得非常大,这也是地方政府和园区的痛点: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是你引进一个大型的企业,结果没过两年死掉了,再加上这个就业的流失,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只要有这么几个烂摊子,那真的是很头疼的事情。就算企业黄了,之前的地还在企业手里攥着,但是这块土地已经不再创造价值了。

 

因此可以这样说,这个全中国的市区书记都在追逐这些企业,比起追逐这个上市企业,这种隐形冠军,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显然更具价值。




雄安新区,会成为瞪羚企业的热土吗?

业内有声音认为,雄安新区是一个对中小企业不够友好的城市。但是在张五明看来,事实恰恰相反。

 

 “雄安新区好像是从顶层设计出来的一个新的城市,未来会有大量瞪羚企业进入。”张五明认为,对于雄安新区来说,虽然它的重要功能定位是大型的国企、央企的承载地,但从整个城市的产业定位来说,雄安新区的产业一定是高新技术企业,绝大部分制造业,包括智能制造业,他们的总部可能可以进去,但是生产环节是很难进入的,因为里边的土地太金贵了。



在他看来,在中国的整个北方地区,投资环境都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但在雄安新区则不然。原因在于,雄安新区来自于顶层设计,但一定是市场推动。在顶层设计和政策洼地的双重加持下,雄安新区未来一定是一个高增长型企业非常热衷投资的地方。




政府如何培育瞪羚企业?不干涉或许最重要

政府该如何培育瞪羚企业?虽然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都提出了针对瞪羚企业的培育政策,但很多政策大同小异,主要集中在土地财税上给予优惠,大多没有契合企业真实的发展需求。张五明认为,对于瞪羚企业来说,不干涉不折腾更重要。

 

以智能制造产业为例。很多智能制造企业其实对土地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大,一个年收入过亿的企业,生产环节需要的土地可能十亩二十亩就够了。所以,政府在土地方面的优惠对于企业来说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对这样的企业来说,其最大的成本,可能是人力成本,比如一个高级工程师的年薪要过百万。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还是要与企业的实际需要挂钩。

 

谢良兵认为,瞪羚企业本身并不需要扶持,政策扶持对于瞪羚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往往并不会有太大的推动,还会造成新的歧视。政府不要为了扶持某一个行业而建立歧视性的政策。政府要做的,只要是给予企业更公平的待遇,更好的营商环境,更简便的审批手续,这些高成长型的瞪羚企业就能自己很好地成长起来。



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无为而治”,相反,政府要注重发挥其资源整合和连缀的作用。张五明表示,瞪羚企业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产业政策在企业的孵化阶段会有用,但是在其的高成长期阶段意义已经不大了。相反,成熟的应用技术对于这类高新技术企业至关重要,而政府恰好可以搭建平台,把掌握前沿技术的科研院所与这些高成长的小微企业联结起来,发挥政府资源整合作用。


来源 | 园区荟(chuangyi-icity)

作者 | 陈   晨

排版 | 卢宇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